一、不同年龄段的筛查频率及方案
▶ 25-29 岁:单一细胞学筛查(TCT)
推荐频率:每 3 年 1 次 TCT 检查(宫颈细胞学检查)。
原因:此阶段女性 HPV 感染率高(多为一过性感染),但宫颈癌发病率极低,单独 TCT 已能有效发现异常细胞。
例外情况:若 TCT 结果异常(如 ASC-US 及以上),需加做 HPV 检测进一步排查。
▶ 30-65 岁:联合筛查为主(HPV+TCT)
首选方案:每 5 年 1 次 HPV 检测 + TCT 联合筛查。
优势:覆盖病毒感染(HPV)和细胞病变(TCT)双重维度,漏诊率低,适合长期监测。
替代方案:若无法进行联合筛查,可每 3 年单独做 1 次 TCT。
特殊人群:
免疫功能低下者(如 HIV 感染、器官移植):建议每 3 年 1 次联合筛查。
曾因宫颈癌前病变(CIN2/3)治疗过的女性:治疗后第 1 年、第 2 年分别做联合筛查,后续根据结果调整频率。
▶ 65 岁以上:满足条件可停止筛查
停止筛查标准:
过去 10 年内连续 3 次 TCT 阴性,或连续 2 次 HPV+TCT 联合筛查阴性;
无宫颈癌前病变(CIN2/3)、原位腺癌或宫颈癌病史。
注意:若曾有高危病史,需终身筛查。
二、HPV 与 TCT 结果的常见类型及解读
▶ HPV 检测结果解读
结果含义应对建议HPV 阴性未感染检测范围内的高危型 HPV,风险极低(每年新发宫颈癌概率 < 0.1%)。30-65 岁女性可每 5 年复查联合筛查;25-29 岁女性可每 3 年查 TCT。HPV 阳性感染至少 1 种高危型 HPV(如 HPV16/18/52 等),需结合 TCT 判断下一步措施。若为 HPV16/18 阳性:直接做阴道镜活检;
若为其他高危型阳性:加做 TCT。
▶ TCT 结果解读(常见异常类型)
结果含义应对建议未见上皮内病变(NILM)正常,无需特殊处理。按年龄定期复查即可。ASC-US(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细胞)细胞形态轻度异常,约 10%-15% 可能为癌前病变。30 岁以上加做 HPV 检测:
- 若 HPV 阳性,做阴道镜活检;
- 若 HPV 阴性,1 年后复查 TCT。LSIL(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)轻度癌前病变(CIN1),约 60% 可自行消退。每 6 个月复查 TCT+HPV,或直接做阴道镜活检(尤其 HPV16/18 阳性者)。HSIL(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)中重度癌前病变(CIN2/3),若不治疗,约 15%-30% 会进展为宫颈癌。必须做阴道镜活检,根据结果可能需 leep 刀或冷刀锥切术。腺癌或鳞癌确诊宫颈癌,需进一步影像学检查(如 MRI、PET-CT)评估分期。尽早至妇科肿瘤专科就诊,制定手术、放化疗等方案。
展开全文
三、筛查异常后的进一步检查与处理
▶ 第一步:阴道镜活检
适用场景:HPV16/18 阳性、TCT 提示 LSIL 及以上异常、或临床怀疑宫颈病变(如接触性出血)。
作用:通过放大镜观察宫颈表面,对可疑区域取组织样本送病理检查,明确是否存在癌前病变或癌症。
▶ 第二步:病理诊断
关键报告指标:
CIN1(低级别病变):约 60%-80% 可自然消退,需每 6-12 个月复查 TCT+HPV,持续 2 年无进展可转为常规筛查。
CIN2/3(高级别病变):需积极治疗(如 leep 刀手术),术后 3-6 个月复查,防止复发。
原位腺癌(AIS)或浸润癌:需根据分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(如子宫切除、放化疗等)。
▶ 处理原则
避免过度治疗:CIN1 无需手术,过度干预可能损伤宫颈,增加妊娠并发症风险(如早产、流产)。
重视持续性感染:若同一高危型 HPV 感染超过 2 年,即使 TCT 正常,也需警惕隐匿性病变,可考虑阴道镜活检。
四、25 + 女性必知的筛查注意事项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避开月经期:建议月经结束 3-7 天进行检查,避免经血干扰结果。
检查前 24 小时禁忌:
避免性生活、阴道冲洗或上药,以免影响细胞采集和病毒检测准确性。
优先选择公立医疗机构:私立机构可能存在过度筛查(如频繁查 HPV)或操作不规范问题,公立机构更符合指南标准。
接种疫苗后仍需筛查:即使接种九价疫苗(覆盖 9 种高危型),仍有 10% 的宫颈癌风险(由疫苗未覆盖的型别引起),筛查不可替代。